“我的愿望就是让农民种地时不再是一身工服两腿泥,而是坐在树荫下喝着茶水钓着鱼,看着手机上庄稼地里的实时监控数据,摁下遥控器就可以浇水施肥,让乡亲们也能穿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地挣钱,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随着智慧施肥机、自动配肥罐和农田小气象站监测系统在园区正常运行,谈到自己的梦想,包头市广恒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旺荣难掩内心的喜悦,满脸笑容地对记者说。

包头市九原区哈业胡同镇李广恒村,地处九原区最西端,因为和巴彦淖尔市黑柳子乡打交界,地理条件相同,适合蔬菜瓜果积累养分、糖分,这里的香瓜、西瓜和黑柳子乡的一样,香甜可口。但20年前的李广恒村,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基本“靠天吃饭”,农产品产量很低,加上村里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遇到丰收年农产品也是烂在地里或在运输途中被颠簸烂。就算运到城里,百十来斤1麻袋的瓜要扛到购买者家楼上,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还要连夜赶回,辛苦不说,也只能解决温饱。
为了养家,李旺荣早早地离开了家乡到外地打工,开过饭馆,跑过运输。看到家乡的瓜果蔬菜卖不出去,有一定经营头脑的李旺荣产生了为父老乡亲搭建一个平台、方便他们跟经销商交易的想法。当时,国家为了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对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收,正开始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2003年,李旺荣借着这股东风返乡创业,踏上了农村经纪人的征程。

干事创业一开始,并非一帆风顺。做农村经纪人之初,接二连三的失败让李旺荣在创业之路上举步维艰。一些农户在收购期农产品以次充好,强买强卖,不遵守信誉,几乎失去了和经销商的合作机会;由于不懂市场规律,导致近千亩番茄烂在地里,让农户失去了对他的信任……那段时间,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引导农户学习并掌握市场规律?他开始学习上网,咬紧牙关兑现对农户和商户的承诺,慢慢地把诚信与信任重新建立起来;不断关注网络信息,农闲时间到外地学习,出资聘请专家为农户讲课培训。“为了让农户们来听课,我1小时给他们15元钱。”李旺荣下决心改变乡亲们靠经验种地的方式,用事实说话,用科技致富。
2010年,做了多年农村经纪人的李旺荣,成立了包头市广恒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基础上还成立了包头市广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开始,李旺荣争取了一部分政府扶持资金,建起31栋大棚、近1000亩地的合作社示范基地。通过改变种植方式、高科技精细管理,示范基地提前香瓜、西瓜的上市时间,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这样既可以减轻劳动量,又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2015年,李旺荣为农产品注册了“黑柳子”商标,被认证为“包头市知名商标”,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他还联系农业专家,解决香瓜不耐储存的技术难题,为“黑柳子”香瓜能够走进更广阔的市场做好充分准备。同时想方设法拓展销售渠道,增加销售量,进一步增加农户收入……

如今,广恒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发展名优特瓜菜生产面积达12000亩,直接带动农户500多户,其中119户是贫困户,帮助农户每亩地增产800—1200斤,每亩增收2000—3000元,农户年纯收入由原来的1万元增长到现在的4.8万元。合作社销售网遍布自治区各地以及北京、天津、山西、陕西、河北、山东、广东等地,年销售农副产品3.5万吨,销售额达3800万元。
“以前村里谁家有一辆四轮车,那就是富裕人家了,现在每家至少一辆汽车。”李旺荣在慢慢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多年的奋斗,也让李旺荣获得诸多荣誉。他2010年度、2011年度被评为优秀农村经纪人,2013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首期农牧业科技支撑人才库。合作社在2013年先后被评为“包头市扶贫龙头专业合作社” “包头市示范合作社”“包头市龙头企业”。从农村经纪人到合作社负责人再到公司法人,李旺荣的事业越做越大,成了村民眼里的“成功”人士。
“我们村里有一趟12路公交车直通包头城区,单程2个多小时。以前我上车的时候,老乡们都装着不认识我,没有人愿意让座。现在我一上车,全车的人都起来给我让座,这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在李旺荣的心里,得到乡亲们的认可,才是最成功的一件事。(李琳 摄影:周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