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钢集团公司,提起首席技术专家智建国,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赞赏他对工程技术研究的那份执著,更赞赏他忠诚企业呕心沥血的工作劲头。他牢记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对工程所承担的职责,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奋勇拼搏,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承担重大科研课题、攻克关键工艺技术……在包钢工作的30多年来,智建国在炼钢、连铸及铸轨产品研发的道路上攻坚克难、积极奋斗,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人生目标——一辈子只为炼“好钢”。

1986年,刚刚毕业分配到包钢集团的智建国,在感受炼钢生产壮美景象的同时,也体验到了炼钢科研工作的艰苦。当时的科研、实验条件极差,智建国只能对炉渣进行简单的物性检验,每次现场取样回来,脸都是黑的。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突破多项炼钢专业的工艺技术难点,有力地推进了包钢集团炼钢技术进步。从2006年开始,智建国先后系统研发了高速铁路钢轨的炼钢生产技术,开发了客运与货运铁路高强度、高硬度钢轨,实现了不同时速的高速钢轨和重载轨的成功开发和规模化生产。智建国也因贡献突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标准创新特别贡献奖、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等多项荣誉,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智建国被聘为包钢集团首席技术专家。
技术创新无止境,科技研发无终点。在阶段性完成铁路高速钢轨、重载轨开发工作的同时,如何利用包头稀土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稀土钢,促进钢铁产业向高端发展,成为智建国新的研究方向。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越是大型工作越要谨小慎微,细节决定成败的思维体现在智建国的日常工作中。他经常带着团队成员来到炼钢厂,查看转炉炼钢是否顺行,并随机提取钢块样本,用于下一步的实验。在现场,他与技术人员深入探讨稀土加入钢中工艺的改进方向和连铸生产稀土钢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了提升稀土钢的应用,针对连铸工艺生产稀土钢的关键共性技术,智建国带领团队,从生产实际出发,对白云鄂博矿石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白云鄂博矿富含稀土在选矿-球团烧结-高炉炼铁-转炉炼钢过程的传承规律及利用高炉渣在炼钢过程加入的直接合金化” 成果;在稀土氧硫化物对工业试验的高强板材改善厚板焊接性能研究中,得出应用稀土氧化物冶金技术发展方向及稀土提高风电板的冲击性能和重轨的疲劳生命。研究还结合稀土钢生产实践,定义了稀土钢的概念内涵等。
作为团队带头人,智建国勇于探索、大胆革新,把创新放在科研工作的首位,重点攻克企业生产环节的难点问题。针对高级别重轨生产(高速轨、重载铁路钢轨、出口轨)系统性开展了钢中铝含量控制、气体(氧、氮)控制、夹杂物控制、凝固均质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首次采用硅钙系脱氧剂实现无铝脱氧,使钢轨钢中氧含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首次开展了高碳钢结晶器+二冷末端双电磁搅拌的技术研究;研究制定合理的VD脱氢曲线等,由此突破技术瓶颈,实现高级别高品质钢轨钢的规模化生产;开展了时速200公里、250公里、300公里、350公里铁路用钢轨的生产技术研究,使包钢高速铁路用钢轨产量使用占到国内三分之一。

在钢中加入稀土,耐磨性、耐腐蚀性、韧性等会得到显著加强。“十三五”期间,包钢股份将“做优做特”钢铁产业,打造包钢“稀土钢品牌”,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包钢股份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内蒙古科技大学合作,从稀土的传承性、稀土加入工艺、稀土直接合金化技术到产品生产工艺,相继开展了稀土钢轨、稀土风电用钢等高品质稀土钢产品的全流程研发。智建国表示,稀土很好,但如何加到钢里面,在过去是一个难题。现在,通过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稀土钢的研究已经从实验室转移到车间并实现了小规模生产。从专家评审和国内文献查询来看,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一步还将深入研究,争取在稳定性上有所突破,使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智建国,一个普通的名字,一个平凡的身影,而从事的技术研究工作又是一个最平凡的岗位,岁月的风霜在他黝黑的脸庞刻上了深深的痕迹。和所有包钢的员工一样,他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常年奋战在炼钢生产的第一线,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一点一滴用匠心经营,一步一步用汗水浇灌。
60多年前,第一代包钢人在荒滩上艰难创业,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开启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包钢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生产高、精、尖产品,努力打造全球最优的稀土钢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强的稀土行业领军企业。在这条道路上,有无数个像智建国这样的钢铁战士,他们情系包钢,孜孜不倦,奋勇拼搏,书写着一代接着一代包钢人的奋勇担当…… (周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