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艳春出生于一个革命军人家庭,从小深受父母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养成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吃苦耐劳、勤学上进的优秀品格。2000至2003年在吉林大学攻读免疫学专业博士学位期间,她师从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家、免疫学家、中国第一代留学苏联专家杨贵贞教授,并将对人类危害极大的乙型肝炎预防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展疫苗及新型疫苗佐剂等研究。身在异地求学,作为女儿、母亲和妻子三重身份的石艳春,为了完成好学业,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食堂、实验室、图书馆三点一线,成了她生活的轨迹。经过3年的艰苦求学,终于完成了学业,由于业绩突出,获得“吉林大学优秀博士生”荣誉称号。博士毕业时,尽管导师极力希望石艳春能留校工作,但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
石艳春暗下决心,“既然选择了目标,就要为之奋斗终身”。
回到内蒙古后,石艳春又师从我国著名生物工程学家、被誉为“试管羊之父”的旭日干院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承担了导师的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即正在严重威胁我区广大农牧民身体健康的布鲁菌病(简称布病)的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近20年来,布病在我区各盟市持续高发,人间和畜间发病率连年位居全国之首,给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身体健康等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成为我区最重要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之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布病的流行虽然也曾得到过控制,但该病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尤其是布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现代化检测手段、安全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依然难以满足疾病防控需要。

为了对布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她多次深入疫区,向农牧民和相关医疗与疾控部门了解该病的相关疫情。亲眼目睹布病给农牧民造成的极大危害,更激发了石艳春攻克布病防治难关的决心。在导师旭日干院士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她选择了布病作为博士后科研主攻方向。
旭日干院士对她的科研方向高度重视,专门为布病的研究工作开辟出实验室,购买专用仪器设备,拨出专款用作科研经费。经过几年的研究攻关,她和她的团队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区布鲁菌流行株基因组数据库,并发现了多个新的布鲁菌致病关键基因,这一发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2010年和2020年共获得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同时与合作单位共同完成的人用布病快速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并顺利实现产业化生产与应用,这是我区科学界在布病研究领域中所获得的代表性成就和历史性突破。这些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区布病研究的落后面貌,使我区科学界在全国布病研究领域获得了很高声誉,同时也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2012年-2020年,石艳春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内蒙古布病研究科技重大专项和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资助,内蒙古科技厅、卫健委和教育厅等部门也给予了多项科研经费资助。
石艳春深知,“发挥团队的整体作用,才能把事业搞得更好”。
石艳春在10余年的布病攻关研究中,付出了心血,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她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只有把整个团队的力量凝聚好、发展好,才能把事业搞得更好”。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多年来,石艳春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联合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和学术骨干组建自己的科研创新团队,她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先后被评为自治区“草原英才”产业创新人才团队和内蒙古科技创新团队,并于2017年和2019年连续2次获得自治区“草原英才”产业创新人才团队滚动资助。她所负责的实验室先后被自治区教育厅、卫健委和科技厅评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在工作中,她言传身教、立德树人,先后培养30多名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中大多已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科骨干。
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100篇,出版教材18部,科普专著4部。她众多荣誉加身,获得2010年度自治区自然科学三等奖、2017年首届内蒙古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铜奖,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自治区“草原英才”,连续三届当选中国免疫学会理事、女科学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科普委员会委员、肿瘤免疫和肿瘤生物治疗分会委员、内蒙古科协委员、中国农工党内蒙古区委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兼中国农工党内蒙古区委内蒙古医科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内蒙古免疫学会理事长,兼任《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国际免疫学杂志》等核心期刊编委等。
教学科研之余,石艳春重视科学普及,助力健康内蒙古建设。
2013年,石艳春牵头组建了内蒙古免疫学会并担任理事长。在她的努力下,学会从成立之前仅有8名会员迅速发展到拥有400多名会员,汇集了全区免疫学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极大地推动了我区免疫学及相关学科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快速发展。她带领学会专家,积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家不仅要精于科技创新,同时还要善于科学普及,自觉把科研与科普结合起来,实现“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充分发挥医学免疫学专业优势,推动我区免疫学科研创新与科学普及双翼齐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助力健康内蒙古自治区科普事业更快发展。
石艳春长期致力于我区高发的布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多次受自治区卫健委邀请在全区布病防治大会作学术报告和科普宣传。每年12月1日的“世界艾滋病日”前后,她都会向多所驻呼高校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科普艾滋病流行趋势、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等知识。
她牵头成立内蒙古免疫学会并担任理事长,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科普工作,在全国省级免疫学会中率先成立科学普及教育工作委员会,带领科普团队每年参加自治区科协组织的全国科普日内蒙古主会场活动,开展现场互动、专家咨询与解答等活动。她入选自治区“科普专家团专家”,积极响应号召,参加自治区百名科普专家旗县行活动,深入多个旗县区开展科普宣传并得到领导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在她的积极推动下,学会已有7名专家入选自治区“科普专家团专家”,拥有科普志愿者30余名,每年开展社区科普、义诊等系列活动。

她多次应邀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绿野之声”栏目向全区人民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柳絮、花粉过敏及其防治知识”等科普活动,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分别受邀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和内蒙古科普大讲堂录制了“提升人体免疫功能,抵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免疫系统是什么,如何对人体发挥保护作用”等多期专题科普节目,并得到了农工党中央专门发来的感谢信。
她带领学会多名专家参加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免疫学会牵头的免疫科普漫画丛书(共10册)、疫苗守护生命等科普专著的编写工作,这些书籍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出版了多册英文版,并在2019年世界免疫学大会(IUIS 2019)向全球发售。积极与中国免疫学会科普委员会合作,共同运行“免疫与健康科普”公众号,定期撰写科普文章,推动免疫学科普工作发展。
石艳春清醒地意识到:“以前成绩的取得,是上级重视关心与自己和团队努力的结果,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怎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仍需继续努力,否则将前功尽弃”。
当2014年国际上提出“精准医疗”的概念时,石艳春就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布病的研究,于是,她引导自己的团队积极跟踪世界科学研究的新动向,努力使自己的团队成为学习型、创新型团队,不断扬弃,不断创新,把精准医疗的理念和布病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让自己和团队的研究水平与当今世界科学研究前沿同步发展,从而保证了自治区关于布病的研究始终走在了全区的前列。
一项科学研究的进展,必然是在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之后才会有突破。由于布病特殊的传染性,大家都有恐惧、害怕的心理,甚至排斥。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作为拓荒者和学科带头人,石艳春身体力行,自己直接深入到布病发病第一线,科学地进行调研并接触患者,了解畜群感染情况,亲自参加实验研究并指导研究生开展实验工作,开展布病相关讲座等。为了了解学习国际最新科学研究现状,她在双脚骨科手术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委派,于2012年初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德州大学进行学习。在德州大学学习期间,她与该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为内蒙古医科大学引进高端人才牵线搭桥,成功引进美籍华人崔正荣教授到内蒙古,成为该校特聘教授。为了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她不断地派出人员外出参加学习,通过中国免疫学会和内蒙古免疫学会举办学术讲座,积极与我国一些高水平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求得支援。在她的积极努力之下,与以沈倍奋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科研团队——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基础研究所(全军重点实验室)成为合作伙伴,在研究思路、技术指导、合作攻关等方面得到了无私的援助;美国德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人类基因组分析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以及我区基层的疾病控制网络等与她的团队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如中国工程院的博士后导师旭日干院士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布病领域的研究工作,希望这一研究成果能够为人类最终有效防治布病,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石艳春及其科研团队取得优异成绩,自治区有关部门对她及其团队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和支持。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在评审“草原英才”个人和“团队”时,她和她的团队分别获得个人及团队荣誉称号和专项科研经费资助,并在2017年和2019年连续获得“草原英才”创新团队滚动资助;2014年自治区政府把布病研究确立为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并给予专项经费资助,石艳春及其团队也被评为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队并得到了专项经费资助。内蒙古医科大学历届领导班子都非常重视她的研究工作,从团队建设、设备配置、资金扶持和人才培养与引进等各个方面均给予了大力扶持。她本人也直接参与了自治区及相关厅局“十二五”、“十三五”相关领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由于业绩突出,石艳春被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和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
站在新世纪的潮头,石艳春正在带领她的团队继续奋战在防治布病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周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