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创新的动力,农业的丰收、农民的增收,就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这句质朴无华的话语,就是包头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院长高振江研究员对自己30多年科研工作的总结。
1985年,高振江从内蒙古农牧学院园艺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包头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从事植物保护研究和科技服务,凭着对科研工作执着的态度和敬业精神,从一名研究实习员一步步成长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上世纪80年代末,包头市设施农业逐渐兴起,保护地面积逐年增加,保护地蔬菜的病虫害也日益严重,以前无法在北方越冬、没有出现过的病虫害让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们摸不清其发生规律,不知如何防治,出现了误诊和误用药的情况。1987年,高振江跟随老师在东河区沙尔沁乡开始了长达4年的设施蔬菜病虫害蹲点研究。

“那个时候的温室都很低矮,才1米多高,室内外温差又大,出来的时候衣服都湿透了。”跟农民一起摸爬滚打、同吃同住的日子,高振江并不觉得辛苦,自认为那是 “偷师学艺”的好机会。他常对年轻的科研人员说,农民就是企业家,从种子选择到管理、采收和销售都是一个人干,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下基层给了科研人员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有利于科研的创新。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高振江全面负责实施的“保护地番茄、黄瓜灰霉病研究”项目首次提出病菌孢子萌发条件,更正了日本学者的论点,并提出了“带药蘸花”综合防控措施,这一研究成果在国内灰霉病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获包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参加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规律及应用DT杀菌剂等综合防治技术”获农业农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1990年获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该成果创新性地提出黄瓜叶面结露和吐水是细菌性角斑病发生与流行的原因,也是我国北方少雨地区发病和流行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该成果在全国累计推广10万亩,防治效果在80%以上,新增总产值3713.2万元,其中包头市为51.8万元。
同期,高振江还与有关专家合作出版了《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上下册)。该著作包括农作物病虫1671种,彩色生态照片1728幅,文字190万字,是国内一流的图文并茂的综合性大型学术专著,方便了农民看图识别病虫害精准防治,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高振江还积极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服务。上世纪90年代,研究院在沙尔沁乡、新城乡、哈林格尔乡、共青农场、全巴免乡等地建立了10多个示范点。他下乡蹲点跑面,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推广农业技术,解决农民实际困难,坚持科研与生产结合,编写发放了《包头农业技术咨询》《包头农业科技》等各种科技宣传手册。特别是在沙尔沁乡温室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高振江发挥专业特长,为农民减少经济损失13万元,深受农民欢迎,被亲切地称为“活财神”。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农业科技工作者不深入一线,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不了解;不深入田间地头,对新发生的病虫害和新技术掌握得就不准确,又怎么能精准指导农民生产?”高振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共青农场下乡期间,高振江与中国林科院合作在包头地区开展ABT生根粉示范推广工作,采用ABT1号浸种,ABT2号、3号在不同生育期喷雾,率先在蔬菜领域应用,大白菜增产8%-30%,马铃薯增产30%,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ABT在蔬菜领域使用和推广奠定基础,也为“ABT生根粉系列的推广”项目获得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做出积极贡献。
进入21世纪,针对温室严重的蔬菜落花落果和果实病害问题,高振江通过计算机优化设计和200多次反复试验,成功发明了“保果素及配制方法”,有效解决了蔬菜落花落果问题,既能保花保果,又能促进果实膨大,提早成熟,防止空洞果、畸形果产生,提高商品果率,而且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果实病害发生。这项发明2001年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产品应用到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
高振江主持的“稀土多元肥的研制”课题,主要解决了稀土络合物在稀土肥料应用中不稳定的问题,同时采用多因素D-饱和设计,利用计算机寻优找出最佳组合配方。稀土多元冲施肥先后在九原区麻池镇、农垦集团进行了试验示范,黄瓜增产22%,番茄增产17%,大白菜增产21%,在品质上也有显著提高,专家组评估给出了“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的认定,于2005年获得包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2年,高振江开始担任包头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植保学会和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员等。虽然职务变了,但对科研的永远执着与追求没有变。
“我们作为地市一级的农科院所,是科研的末端,推广的龙头。要结合本地的农业生产实际解决问题,本地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周边的、全区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我们的科研成果也就领先了。”高振江及其带领的农科院团队发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短短几年的时间,在科研成果、人才团队、科研平台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包头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番茄和玉米新品种获国家、自治区各级科技奖励8项,其中“番茄抗黄化曲叶病毒和耐贮运新品种选育及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全国农业丰收二等奖;引进优秀人才组建生物工程科研团队,为农科院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2017年被评为“包头市优秀科技团队”;成立了玉米、绿色农业、设施农业3个院士工作平台,并加入国家特色蔬菜产业体系,承接国家中长期试验站任务;全面进行产学研基地升级换代,加快了育种效率。

包头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研究推广的蔬菜新品种、绿色防控技术、微生态制剂、二氧化碳气肥技术等科技之水,润绿了农民的致富田,提高了农民抗灾增收致富能力。仅二氧化碳气肥技术一项,就在设施番茄、茄子等作物上推广5万多亩,累计带来经济效益5千多万元;2019年示范推广的“高温覆膜防治韭蛆技术”,有效解决了制约包头市韭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韭蛆害虫防效65%以上,推广5000多亩。
包头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还与东河区农业园区合作,成立植物医院总院,在病虫害高发区设立了6个分院,组建了专家组,向所辖村落发放诊疗卡,公布专家热线、QQ号、电子邮箱和办公地址。对咨询病虫害相关情况,医院会第一时间派专家进行坐诊或出诊,必要时进行会诊,及时开出“处方”,提出诊断意见和解决办法,获得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和喜爱。
“成绩是过去的,还有很多新的科研领域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创新,更好地为农民服务,让他们增产增收。”高振江心里牵挂的始终是农民的生计。经常有农民拿着生病的秧苗、长虫的蔬菜或拍摄的照片来到包头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点名要求找他解决问题,每次高振江都会放下手头工作,第一时间详细询问发病情况,认真判别病虫害,耐心提供解决方法并留下联系方式进行后续回访或实地调查。因为他知道,农民不是没办法了不会大老远来找他,这些秧苗和蔬菜关系着农民一年的辛劳和每一分的收入。
多年的辛勤耕耘,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以来,高振江主持和参加30多项科研项目,其中14项通过自治区、市级鉴定,17项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自治区和市级科技进步奖(其中国际金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级2项、省部级3项、市级11项);先后出版了《中国现代蔬菜病虫原色图鉴》等24部图书,涵盖了蔬菜生产上所能遇到的大多数病虫害,在国内同类书籍中居领先水平。而高振江个人也受到了国家、自治区及各界的广泛肯定与表彰奖励: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2018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最美科技工作者”,2016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5年被评为“全区优秀科技特派员”,2013年获“草原英才”称号,2005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2002年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2000年评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
这些成果,激励着高振江在农业科研的道路上不懈奋斗。(李琳 摄影:周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