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建议
孙有德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涵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新型业态,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兴产业,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旅游产品建设方面首推“乡村旅游富民工程”。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亲近自然、愉悦身心、释放压力的休闲需求日益强烈。发展近距离、短时间、形式多样的“农家乐”、“休闲农业园区”、“休闲农庄”等集观光、休闲、度假、植物认知、农牧林业科普、农事体验一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对于我市加快传统农业向观光休闲型农业转变,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升农业服务功能和城市品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全国各地的发展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而且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增强城里人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城市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我市位于呼伦贝尔市南部,北依大兴安岭,南接松嫩平原,与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紧密相连,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面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乡村休闲旅游体验农村自产绿色水果蔬菜采摘、家畜家禽认养、林木、牧草、中药材科技知识普及农家特色菜、游泳及水上娱乐、垂钓,烧烤、棋牌等娱乐项目。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推动我市乡村振兴的主要措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充分利用我市农村人文资源和农业自然资源,拓宽农业发展领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需要。
一、我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国家近几年来对三农问题倍加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也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发展休闲农业,开发农业多功能,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系列方针政策为我市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由于受到城市环境、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很希望到农村观光旅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感。据调查,我市每年有47.3%的家庭到郊区休闲旅游,城市人口增加,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城市人在满足吃、穿、住基本需求以后,其消费倾向将逐步转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多样化、高级化和个性化,而且这一消费群体会越来越大,成为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游客。一般说,农业休闲旅游大多数是短途旅游,以自驾车为主。目前城市私人汽车迅速增加,目前我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日渐成熟,道路与交通的改善也为城市人外出郊区旅游提供了交通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市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各地根据自然特色、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发展内涵,挖掘乡土文化,形成了以南木鹿鸣山庄为代表的几家雅鲁河漂流山庄、以卧牛河金沃山庄、蘑菇气汇丰采摘园为代表的草莓采摘休闲农庄、以大河湾沙果观光采摘园为代表的水果采摘农庄、以老渔头山庄为代表的垂钓休闲农庄等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农业的多功能性得到一定拓展。
二、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起步较迟,发展较慢。
我市休闲观光农业起步较晚,主要是以人文资源、农业生态环境资源为主的农家乐,产业缺乏引导和规范,整体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游乐项目单一,民族民俗文化支撑不足,休闲农业科技含量不高,休闲农业发展比较缓慢。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不健全。
2、开发建设不规范。
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正确的规划指导等原因,有些村镇开发过程中缺乏规划,硬件设施较差,各类用地参差不齐。一些乡村道路、停车场、公共厕所、住宿地及其他必要的公共设施过于简陋,整体布局杂乱无章,与旅游业脱节,无法形成“农和土”的风格,唤不起游客的“乡愁”,达不到游客对乡土文化的期望值。
3、规模较小、档次较低,旅游项目缺乏特色。
我市经营的休闲农业均以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吸引游客,在农业开发上深度不够,加之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欠完善,经营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导致有果蔬采摘观光,却没有游乐项目;有自然风光,却缺少文化底蕴;有宾馆,却没有民宿;有农牧林产品,却缺少旅游特产食品等。目前郊区农业休闲旅游项目基本上都是“漂流山庄、采摘农庄、垂钓农庄”,虽然异于城市生活,但如果“天天都一样,次次都相同”,项目总体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必定会下降。项目的同质性使旅游点间可以轻易替代,也不利于培养游客对该旅游点的忠诚度。
4、景点分散且知名度不够。
农业休闲旅游整体上是一种小而散的自由发展状态。农业旅游资源广泛分布在各村镇,他们各自为战,缺少合作,且旅游资源的等级不高,知名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较少,这也成为发展的“瓶颈”。
5、忽视旅游产品售后服务问题,休闲农业员工总体素质不高。
我市休闲农业主要以农民工为主,素质参差不齐,在经营服务、开拓创新、管理上员工素质有待进一步学习、培训,提高员工业务水平,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增强员工服务意识,适应发展需要。各村镇基本上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同为经营饭店和旅社,旅游经营者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管理知识;经营者对服务人员的雇佣方面也不够规范,没有就业协议,服务人员的利益缺乏保障。
6、农业与旅游业等服务行业结合不完全。
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个性化需求。许多地方缺乏对旅游的理解,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旅游活动单一,也缺乏必要的服务。
三、推进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要用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指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科学制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规范利用和整合休闲农业资源,谋划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良性发展,立足实际,做好科学规划,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细化措施,建议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外宣传力度。
要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新时期解决“乡村振兴”问题的关键,要立足全市长远发展做出整体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来抓,采取有力措施,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通过各种途径为休闲农业企业在招商引资、形象宣传、经验推广等各方面搭建平台,提供信息、营销等方面服务,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使其发挥示范、引导和带动的作用。要强化对休闲农业企业的监管,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休闲农业企业正规化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规范建设从业人员行为,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宣传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方针政策、典型事例和经验,宣传休闲农业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分布产业格局。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综合性新兴农业产业,必须按照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对我市的自然景观、地形地貌、农业资源、抗联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森林文化、乡愁文化、旧时代穿越文化等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区位特点和资源稟赋,优化产业布局,做到点线面结合,大中小配套,实现主体突出,功能互补、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发展模式上,结合各乡镇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田园有机农业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农耕体验旅游、农牧林科普旅游、渔猎文化旅游、传统农业亲子文化旅游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模式。
3、突出产业特色,建设美丽乡村。
根据新农村建设背景,结合各乡镇景观模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挖掘乡村人文资源,打造形式优美、内涵丰富,符合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景观,最大限度满足游客的心理和活动要求。例如:浩饶山镇围绕绰尔河大峡谷自然风光结合辽代文化遗址,结合索伦河谷抗联文化发展乡村旅游;蘑菇气镇依托济沁河、苇莲河自然风光,结合有机水稻观光,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开展农事体验及休闲采摘乡村旅游;卧牛河镇依托杨旗山水库、靠山水库发展休闲渔业,依托作家万路的小说《逃亡梦》,挖掘闯关东文化,开展穿越时代的乡愁文化旅游。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政策推动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在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镇村改造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等支农资金上要向休闲农业发展领域倾斜,综合运用贷款贴息、补贴和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对评上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单位给予奖励,安排专项经费开展休闲农业的规划、休闲农业园区的认定、评星定级、宣传培训和考核工作。休闲农业用地应当符合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鼓励农民自办或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租赁、入股等形式流转给休闲农业企业。加快乡村旅游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旅游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
(呼伦贝尔市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