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旗市区科普设施建设的建议
呼伦贝尔市科协 吴铁宏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包括科普事业在内的社会公益事业高度重视,在政策和财政投入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科普场馆是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全区科普场馆建设进入了繁荣发展阶段,从标志着全区高水平的内蒙古科技馆新馆的建成开馆,到盟市旗县一级的中、小型科技馆建设如火如荼般进行,再到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社区科普大学、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等现代科普场馆服务设施的建设跟进,各级各类科普场所在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科普场馆建设在全区形成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十三五”期间,呼伦贝尔市科技场馆由“十二五”期末的1座增加到6座,科普大篷车由8辆增加到12辆,新建农村牧区中小学科技馆1座;建有47个科普示范基地、38个科普教育基地、62个科普示范学校、58个科普示范社区、8所馆校共建学校、152个苏木乡镇(街道)科协、250个中小学科协、3个高校科协、5个企业科协。这些各具特色的科普场馆和科协组织,通过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公众、贴近实际,大众化、通俗化、常态化的科普宣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众的科学素质和文明意识,为社会公众营造了“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我市的公民科学素质比例也由“十二五”时期的5.14%提高到2018年的7.1%,“十三五”末期预计将达到9%以上,虽然全市公民科学素质有所提高,但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偏远农村牧区林区、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科学素质明显偏低,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等问题也进一步凸显。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普事业一直被纳入政府的工作范围,由科协负责,各类社会力量长期以来缺席科普工作链条,企事业单位主动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投入不足、合力不够。科普给人的印象始终还是公办,是自上而下式的单向流动,缺乏双向互动的过程,这就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公益性的科普事业”的概念。二是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科普场馆一直以来都存在资金和人才较为短缺的问题,旗县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够均衡,科普基础设施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缺乏中小型综合性科普场馆,普惠全体公众都难以为继,更不能满足公众的多元化需求。加大基层科普设施建设不仅可以为公众激发科学意识、提升科学素质提供重要平台,而且也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建设状况直接关系“科技兴市”的成效。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持续推动呼伦贝尔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信息化、时代化、体验化、标准化、体系化、普惠化、社会化,促进各类科普场馆和设施协同增效、公平普惠,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通过这些科普阵地和窗口看到科学发展前沿和世界美好未来。
一是规划建设旗市区科普基础设施。加大统筹规划力度,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呼伦贝尔市各旗市区总体发展规划与战略布局。各旗市区依托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开放性、群众性科普活动场所和科普设施。加强旗县科技场馆、基地与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联动,拓展科普活动阵地,实现全市旗市区行业专业或综合性科普场馆均有覆盖。积极推动社区服务中心融合发展,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深入推进社区科普益民服务站、科普宣传栏、科普画廊、电子科普屏等建设。动员当地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放科普资源,推动科普资源高效利用,形成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科普新局面。
二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协调组织保障。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支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增加科普经费投入,促进科普基础设施资源均衡化。探索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科普公共服务新模式,把政府与事业有效连接起来,实现科普的倍增效应。进一步优化布局和结构,依据科技馆行业国家标准体系以及相关标准规范,以项目管理的方式,优先推进贫困旗县、偏远农牧林区建设科普场馆,在各级科普示范学校中建设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力求科普场馆与社会发展相合、与公众需求相连、与科学技术相融,帮助当地群众提高科学素质。
三是推动科普场馆体系创新升级。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强数字科普场馆建设,提升现有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弥补现代科普场馆“数字鸿沟”,打造立体式、全融合的互联科普场馆体系,实现科普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和集成化。通过引进虚拟现实技术作为科普场馆的主要展教手段,提高虚拟设施展品比例,营造虚实结合、互动参与场景,使公众能够身临其境参与互动体验,推动科普场馆由数量与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向提升科普能力与水平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促进科普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公众参观数量有较大增长。
(呼伦贝尔市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