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沙草产业发展的建议
潘照东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首席研究员
闫德仁 内蒙古林科院沙漠治理研究所 所长、研究员
马玉明 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学院 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保护草原、森林是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加强荒漠化治理,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这是从国家需求层面上进一步明确了自治区生态建设的区位性质,意义深刻,责任重大。因此,内蒙古沙漠治理及发展沙产业面临新要求,同时也应该特别关注如下问题。
一、解决内蒙古当前最大的生态问题。怎么做?首先,积极配合国家生态战略,积极落实国家六大生态工程和自治区主导的城镇园林绿化;其次,站在内蒙古沙产业全国第一的高度,认真总结钱学森院士关心下的内蒙古沙产业2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2018年全区沙产业产值是400多亿。内蒙古沙产业是沙区企业和民众自发搞起来的,胡锦涛总书记曾经给过充分肯定。现在内蒙古的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深入民心,总结助力内蒙古的沙产业,既能将构造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落到实处,又能使沙区少数民族得到实惠。应该给社会组织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以应有的地位和经费保障;
二、破除体制、机制约束,“放管服”相结合。统筹“三山(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两沙(沙地、沙漠)、一草(草原)、四区(农牧交错区、丘陵区、平原区、阿拉善荒漠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主体框架,重点突出“东乔灌、西灌、北草”综合生态治理和保护工程建设的特点,加强政府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空间布局、质量、资金、规则、科技服务等方面的管理,形成全社会主动参与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良好环境;
三、建议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创新防沙治沙理念。从中克服生态建设中“治严治满”的错误观念,树立沙化土地治理中应该遵循的“适度治理、适度利用”理念,把沙化土地治理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民生发展改善相结合,尊重自然规律,保护优先,分区施策,适度利用;在制定自然资源利用政策时,应当允许在沙区适度利用风积沙工业化生产;并引导取沙用沙后,植灌育草,修复生态。不要搞一刀切,绝对禁止。做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四、坚持“多采光、少用水、高技术、高效益”沙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明确沙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合理区划沙产业发展区域;
五、坚持以水定林,量水而行,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应根据自治区自然环境特点,合理区划生态建设空间布局,并按照林草植物特点,确定自然恢复合理区域,并避免过度强调自然恢复,而忽视人工促进、改良的积极作用;
六、编制全区沙草产业发展规划。沙草产业是一个新型的产业,需要正确引导、保护和扶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沙草产业发展。结合当地实际,及早制定当地沙草产业发展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列入内蒙古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列入自治区科技项目发展的盘子,科学有效引导沙草产业可持续发展;
七、设立沙草产业方面的专项基金。发展沙草产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靠投入、靠科技、靠创新体制机制才能奏效。由于政策扶持不足,缺乏政策连续性保障,应开展设立沙草产业的专项基金,吸纳自治区一些龙头企业,如伊利、蒙牛、鄂尔多斯、伊泰、亿利、东达蒙古王、汉森、沙恩、宇航人、天骄、仁创、苁蓉集团等企业入股,同时也可以吸纳区外的、国外的社会资金。这样,有了扎扎实实的资金的基础以后,在做沙草产业长远发展就有保障了;
八、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政策、项目扶持力度和资金支持力度,培育自治区的未上市的沙草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对其进行改制,争取三、五年不断培育成有上市公司,形成一批沙草产业主力部队,这样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才能进一步提升内蒙古沙草产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九、建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牵头,成立内蒙古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协调在库布其、乌兰布和沙漠分别设立沙产业示范区;并由自治区科技厅、林草局、科协组织实施建设绿色生态沙产业科技园区。集中聚集形成一批科技成果,并对接市场转化成果推广应用;
十、加强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我区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都是国家和联合国肯定的,我们自己宣传力度不够,建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抓正式出版一部符合内蒙古客观实际的构筑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权威书籍及画册;出版反映内蒙古沙产业成就的调研报告;及建议自治区科协立项,做一套关于沙草产业方面的丛书。首先选择阿拉善、鄂尔多斯有典型示范性特点的地区,扩大社会影响。
(内蒙古沙草产业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