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能源产业链部署科技创新链的有关建议
赵吉
科技决定能源的未来,科技创新是推动能源绿色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围绕产业链,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这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指出了创新的目标导向。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构建创新链,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大学、企业、政府在产业创新链上统一起来,形成知识领域、制造领域、行政领域的三力合一,促进创新价值的最终实现。
随着我区能源开发利用步伐的不断加快,能源产业已成为全区最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同时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等的矛盾也日益凸显,现有科技平台与人才支撑体系远不能满足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加快构建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围绕我区能源产业链部署科技创新链成为我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我区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我区煤基产业发展领跑全国。2018年,全区生产煤炭9.26亿吨,占全国的26.1%,占世界的11.6%,产销量全国第一,其中销往区外5.4亿吨,区内消费4.1亿吨,区内消费主要用于发电和煤化工产业。我区现有火电装机容量8219万千瓦,是全国最大的电力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作为全国重要的煤化工示范基地,我区在传统煤化工(焦化和电石法PVC等)、现代煤化工(煤制油、天然气、烯烃、乙二醇等)领域领跑全国。同时也必须看到,在现有条件下,煤炭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我区新能源发展取得重要进展,2018年风电装机2869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太阳能年总辐射量1342-1948kwh/m2,居全国第二位,2018年太阳能发电装机945万千瓦;丰富的石墨、镓、锂等资源为发展新能源材料奠定了基础,大规模储能与氢能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我区在煤炭开发利用技术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例如,矿井8.8米大采高综采技术、矿井分布式水库技术、大型露天矿机械化开采与生态修复技术、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煤制烯烃和乙二醇技术、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等技术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但这些成果主要来自大型央企和少数民企。
二、存在的问题
1.我区能源科技创新链布局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区缺少能源类高校及中科院相关院所,科研基础和力量相对薄弱,能源领域的专业人才缺乏。在我国煤炭开发利用领域6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和100多名院士中,我区尚未实现零的突破。随着优势创新资源进一步向国家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集聚,我区能源科技创新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2.煤炭开发利用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我区煤炭及相关产业多年来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显现出生态环境危害与可持续发展隐患等问题。我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与地表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密切关联的有机整体,煤炭开发利用极易引发地表沉陷、水资源破坏、大气污染、煤基固废大量堆存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3.能源产业技术创新链配套体系不够健全
我区煤炭相关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与人才支撑能力较弱,煤炭学会、标委会、分析检测中心、装备制造等产业支撑体系不健全,重大技术与装备主要由区外引进;煤炭企业主要为央企、外省国企和民营企业,隶属自治区各级政府的能源企业很少,不利于专业干部的培养和加深对该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三、有关建议
1.设立能源国家级科研平台,构建能源科技创新链
我区应把加快构建能源科技创新链上升为重大战略,建立国际能源科技研发中心。加强与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能源央企的深入合作,引进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建设中国(内蒙古)能源大学;引进中科院在我区建设内蒙古分院新能源研究所;与中国工程院合作成立中国工程科技(能源创新)发展战略内蒙古研究院,建立地方工程科技智库;联合开展重大工程科技攻关,布局一系列清洁能源科技产业园,承接能源环境技术中试与产业孵化,大力支持能源央企在我区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的能源科技创新链体系。吸引国内外创新技术在我区落地转化,加强与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国家在能源环境领域的科技合作,打造能源科技装备制造中心。
2.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体系,缓解人才断层问题
以市场化手段构建高素质干部队伍、领军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梯级团队。广泛吸纳研究院所、央企和国企专业人才在政府挂职和任职,鼓励博士等青年科技人员到工业园区任职;面向全球招聘专兼职科学家和知名专业技术人才,提升我区高校与科研院所领军人才水平。拓宽我区从学会推荐各类人才的渠道,引导煤炭青年科技人才逐渐成为创新的主力军,缓解人才断层问题。
3.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推动煤炭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循环的理念,围绕“煤炭—采选—发电—煤化工—新材料—生态修复”产业链,建设煤炭开发利用绿色供应链体系。突破煤层和矸石山自燃控制、露天矿开采扬尘控制、无组织排放VOC治理、煤化工废水治理、煤基固废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瓶颈,建立因地制宜的绿色循环技术体系;建立煤炭开发利用科学产能与生态绿色指数评价体系,科学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针对不同煤炭资源类型的差异化开发利用政策,开辟我区特色的煤炭资源循环利用发展路径;加强政产学研用金的协同创新,推动煤炭、运输、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环保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重组,构健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模式。
4.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布局,推动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与中国工程院合作组建现代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按照生态化、科学化、大型化、现代化、集约化的发展思路,启动现代能源体系顶层设计与规划布局。从全生命周期的高度强化煤炭开发、转化、循环利用全产业链、生态链,大力发展煤基新材料、节水型煤化工、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把我区打造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煤炭高效循环利用产业示范基地。借鉴大同能源革命引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充分利用我区煤系丰富的石墨、镓、锗、锂等宝贵资源发展新能源材料,探索以火电机组为核心打造工业园区综合能源供应新模式,拓宽和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构建煤炭循环利用、节能、储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智能电网等协同发展的现代能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