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政府网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快捷菜单
科普中国APP
云上科普
科普中国微信
网上工作平台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科协OA办公
科普草原(蒙古文)
移动客户端
  • 首 页
  • 走进科协
  • 要闻动态
  • 科学普及
  • 学会学术
  • 信息公开
  • 机关党建
  • 服务平台
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技先锋
刘俊:让有限的人生创造无限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2-07-01 00:00:00
点击量:525
来源:内蒙古科技报

在乌拉特前旗的田间地头,经常可以看到一位中年人,五十多岁,皮肤晒得黝黑。他不是农民、不种地,但他时时刻刻都关心着全旗的农业生产,是农民的贴心人。他就是乌拉特前旗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刘俊。

0701003_003_01_s

刘俊1991年毕业于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园艺学系植物保护专业,2006年获得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30余年,先后承担国家粮食高产创建、阳光工程、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等多个项目。始终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求实进取的工作精神,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奋斗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战线上。常年深入生产第一线,努力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广大农牧民的增产增收探索科学途径、提供科学服务。充分发挥技术特长,立足全旗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新发展,大力推广各项适用生产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强化各项服务工作,为全旗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一名80年代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刘俊在学习上肯钻研。他有着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但他时刻没有忘记精益求精和学用结合,年年都深入生产一线亲自开展农技指导和推广服务工作,积累经验、提高水平。多年来,累计建设了100多个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引进推广新品种20多个,开展试验示范500多项次,推广农业生产适用增产技术200多项次,参与研发了两个杂交向日葵品种。他承担实施的项目,从方案制定、任务落实、田间指导、数据整理等方面都亲自把关、核实。着眼全旗农业生产实际,刘俊还提出和推广了一系列先进的增产措施,引进试验新品种,指导服务农牧民,并不断学习新科技,提高自身素质。2002年,他自费攻读推广硕士,2006年取得农业推广硕士学位。2010年,赴日本国际自然农法研究开发中心学习,把国际上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技理念带回国内。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多年的实践,他成为了当地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又非常接地气的农技专家。带着庄稼上门求教的农牧民络绎不绝,电话咨询的更是数不胜数。无论什么时候,他都耐心细致的解答,为农牧民排忧解难,直到农民满意为止。同时,他还坚持每年亲自带队深入全旗各村社讲授实用增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办法和典型致富经验,累计召开科技培训会500多场次,指导《金色田野》农技讲座栏目40多期,累计培训农民70万人次以上。

在刘俊的工作生活里,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之说,有的是对农技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敬业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刚参加工作时,他连续三年驻村工作,条件艰苦,他尝遍了百家饭,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烈日炎炎的夏日,正是他田间地头调查的时候,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天寒地冻的冬日,他又忙碌于农牧民的技术培训,早出晚归;每当大家在享受“五一”假期的时候,他都带领团队人员奋战在高产创建工作的第一线;金秋十月,国庆假日来临之时,也是他为测产验收而忙碌的时候。连续多年他都没有假日休息,但他都毫无怨言,踏踏实实践行着一个农技人的使命和担当。

刘俊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农业科技干部,还是一名老党员。作为一名党员技术干部,刘俊走到哪里就把党的政策宣传到哪里,把党的温暖传送到哪里。他深知,作为一名党培养多年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要兼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准。无论在何时何地,他都始终坚持政治和业务学习,时刻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吸收新的营养,才能不被淘汰,才能不断创新与发展,才能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带头作用。因此,他在政治上,自觉地、全面地学习了党对农业的有关法律法规,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业务上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政治与业务同步行,用正确的政治观点指导业务工作,使自己在工作中积极向上、踏实肯干,成效明显,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服务“三农”是农技人义不容辞的职责。2013年,已经45岁的刘俊被组织上破例提拔到领导岗位,分管农业工作。在更大的平台上,他更加努力勤奋,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继续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指导工作。同时,他还兼顾扶贫工作,先后帮扶5名贫困户,担任了一年的驻村第一书记,圆满完成了任务。他的足迹踏遍了全旗农牧区,为广大农牧民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他的“家常便饭”。他时刻记挂的是农民的事,他心心相邻的是农业的事,无论再苦再累,只要事关农业事关农牧民他都会义无反顾的冲在前面。

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他每年都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组织农牧民现场观摩学习,开展田间技术服务,将不同的增产技术和品种直接传播到农民手中,辐射带动全旗农业增产增收。累计指导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活动11.25万亩,通过辐射带动,实现增产粮食3860万公斤,为推进全旗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推广农业科技的同时,刘俊还时刻关注着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建设,组织带领广大农牧业科技工作者,推广落实“四控”技术,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2019年,他带领团队首次把智慧农业引入乌拉特前旗,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高度认可,并受邀在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网分别进行了报道和直播。与此同时,他积极联系区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中国农大、华南农大、华中农大、内蒙古农科院、内蒙古农大开展技术合作,及时引进推广新科技,转化科技成果,使全旗农牧业技术水平上了个新台阶,为全旗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让有限的人生创造无限的价值”,是刘俊一直坚信的人生信条。虽然已不再年轻,但他的干劲儿一点儿都没有减少,仍然全心全意地奋斗在他深爱的农业生产第一线。回望走过的路,刘俊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08年还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他的工作作风和工作业绩赢得了同事们的交口称赞和广大农牧民的一致好评。由于工作出色,他被受聘为12316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科技专家,并被推选为巴彦淖尔市第三、第四届政协委员。

刘俊深信,耕耘终有收获,付出终有回报。他用朴实的语言、执著的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接下来,他要继续走好脚下的路,不忘初心,用汗水和智慧点“土”成金,用满腔热情践行心中崇高的诺言,让农科之树结出富民强村的硕果。(宁金)

来源:《内蒙古科技报》

 

 

责任编辑: 赵乐文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打印
分享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蒙ICP备12001196号-2  

地址: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新华大街70号内蒙古科协大楼  蒙公网安备 15010302000731号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 网站首页
  • 走进科协
  • 要闻动态
  • 科学普及
  • 学会学术
  • 信息公开
  • 机关党建
  • 专题专栏
刘俊:让有限的人生创造无限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2-07-01
来源: 内蒙古科技报

在乌拉特前旗的田间地头,经常可以看到一位中年人,五十多岁,皮肤晒得黝黑。他不是农民、不种地,但他时时刻刻都关心着全旗的农业生产,是农民的贴心人。他就是乌拉特前旗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刘俊。

0701003_003_01_s

刘俊1991年毕业于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园艺学系植物保护专业,2006年获得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30余年,先后承担国家粮食高产创建、阳光工程、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等多个项目。始终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求实进取的工作精神,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奋斗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战线上。常年深入生产第一线,努力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广大农牧民的增产增收探索科学途径、提供科学服务。充分发挥技术特长,立足全旗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新发展,大力推广各项适用生产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强化各项服务工作,为全旗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一名80年代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刘俊在学习上肯钻研。他有着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但他时刻没有忘记精益求精和学用结合,年年都深入生产一线亲自开展农技指导和推广服务工作,积累经验、提高水平。多年来,累计建设了100多个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引进推广新品种20多个,开展试验示范500多项次,推广农业生产适用增产技术200多项次,参与研发了两个杂交向日葵品种。他承担实施的项目,从方案制定、任务落实、田间指导、数据整理等方面都亲自把关、核实。着眼全旗农业生产实际,刘俊还提出和推广了一系列先进的增产措施,引进试验新品种,指导服务农牧民,并不断学习新科技,提高自身素质。2002年,他自费攻读推广硕士,2006年取得农业推广硕士学位。2010年,赴日本国际自然农法研究开发中心学习,把国际上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技理念带回国内。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多年的实践,他成为了当地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又非常接地气的农技专家。带着庄稼上门求教的农牧民络绎不绝,电话咨询的更是数不胜数。无论什么时候,他都耐心细致的解答,为农牧民排忧解难,直到农民满意为止。同时,他还坚持每年亲自带队深入全旗各村社讲授实用增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办法和典型致富经验,累计召开科技培训会500多场次,指导《金色田野》农技讲座栏目40多期,累计培训农民70万人次以上。

在刘俊的工作生活里,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之说,有的是对农技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敬业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刚参加工作时,他连续三年驻村工作,条件艰苦,他尝遍了百家饭,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烈日炎炎的夏日,正是他田间地头调查的时候,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天寒地冻的冬日,他又忙碌于农牧民的技术培训,早出晚归;每当大家在享受“五一”假期的时候,他都带领团队人员奋战在高产创建工作的第一线;金秋十月,国庆假日来临之时,也是他为测产验收而忙碌的时候。连续多年他都没有假日休息,但他都毫无怨言,踏踏实实践行着一个农技人的使命和担当。

刘俊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农业科技干部,还是一名老党员。作为一名党员技术干部,刘俊走到哪里就把党的政策宣传到哪里,把党的温暖传送到哪里。他深知,作为一名党培养多年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要兼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准。无论在何时何地,他都始终坚持政治和业务学习,时刻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吸收新的营养,才能不被淘汰,才能不断创新与发展,才能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带头作用。因此,他在政治上,自觉地、全面地学习了党对农业的有关法律法规,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业务上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政治与业务同步行,用正确的政治观点指导业务工作,使自己在工作中积极向上、踏实肯干,成效明显,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服务“三农”是农技人义不容辞的职责。2013年,已经45岁的刘俊被组织上破例提拔到领导岗位,分管农业工作。在更大的平台上,他更加努力勤奋,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继续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指导工作。同时,他还兼顾扶贫工作,先后帮扶5名贫困户,担任了一年的驻村第一书记,圆满完成了任务。他的足迹踏遍了全旗农牧区,为广大农牧民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他的“家常便饭”。他时刻记挂的是农民的事,他心心相邻的是农业的事,无论再苦再累,只要事关农业事关农牧民他都会义无反顾的冲在前面。

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他每年都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组织农牧民现场观摩学习,开展田间技术服务,将不同的增产技术和品种直接传播到农民手中,辐射带动全旗农业增产增收。累计指导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活动11.25万亩,通过辐射带动,实现增产粮食3860万公斤,为推进全旗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推广农业科技的同时,刘俊还时刻关注着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建设,组织带领广大农牧业科技工作者,推广落实“四控”技术,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2019年,他带领团队首次把智慧农业引入乌拉特前旗,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高度认可,并受邀在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网分别进行了报道和直播。与此同时,他积极联系区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中国农大、华南农大、华中农大、内蒙古农科院、内蒙古农大开展技术合作,及时引进推广新科技,转化科技成果,使全旗农牧业技术水平上了个新台阶,为全旗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让有限的人生创造无限的价值”,是刘俊一直坚信的人生信条。虽然已不再年轻,但他的干劲儿一点儿都没有减少,仍然全心全意地奋斗在他深爱的农业生产第一线。回望走过的路,刘俊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08年还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他的工作作风和工作业绩赢得了同事们的交口称赞和广大农牧民的一致好评。由于工作出色,他被受聘为12316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科技专家,并被推选为巴彦淖尔市第三、第四届政协委员。

刘俊深信,耕耘终有收获,付出终有回报。他用朴实的语言、执著的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接下来,他要继续走好脚下的路,不忘初心,用汗水和智慧点“土”成金,用满腔热情践行心中崇高的诺言,让农科之树结出富民强村的硕果。(宁金)

来源:《内蒙古科技报》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蒙ICP备12001196-1号 蒙公网安备15010302000731号

地址: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新华大街70号内蒙古科协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