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红,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畜牧水产工作站研究员,1988年7月从内蒙古哲里木畜牧学院畜牧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家畜改良站工作。她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始终奋斗在生产第一线,至今已经有34个年头。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做着农牧业新技术推广普及工作,爱岗敬业、业务精通、不怕脏和累,把青春、汗水和热血奉献给了广大农民。”
推广普及多项技术 提高科学养殖水平
孙亚红是巴彦淖尔市科普志愿者和科技特派员,多年来,一直执着于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普及、技术指导和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针对临河区养殖户秸秆整喂、养殖粗放、优质饲草不足的现状,作为主要技术人员的孙亚红,主持了“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秸秆加工转化利用”项目,利用“微贮王”“兴牧宝”“多菌系复合菌剂”等微生物制剂对农作物秸秆进行微生物发酵贮处理技术,农户由秸秆整喂改为粉碎后、调制后饲喂,转变了养殖方式,养殖户实现了节本增效,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她推广的“四良四改”养猪技术,结束了巴彦淖尔农户祖祖辈辈煮蔓菁喂猪、吸食喂猪的历史,农户改用饲料厂配合饲料喂猪,由熟食稀喂变为生食干喂,实现了生猪养殖史上的飞跃。
孙亚红还在全市率先推广了奶牛冷冻精液配种技术、奶牛性控精粒冷配技术、奶牛TMR饲喂技术、奶牛标准化养殖技术等,牛奶单产逐年提高,由之前的3—4吨提高到目前的9—10吨,每头奶牛多增效益3000元以上,奶牛养殖户年增加效益50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针对肉羊养殖户饲养成本不断上升、养殖效益越来越小的现状,作为主要技术人员的她主持和推广了玉米全株青贮技术、玉米秸秆青贮技术、蕃茄皮青贮技术、苜蓿种植技术、麦后复种燕麦草技术等,每年推广玉米全株青贮和玉米秸秆青贮20万吨以上,每只羊每天降低饲养成本1元以上,累计节约成本10多亿元,而且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利用率提高到80%,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
任何一项新技术的推广普及都很艰难,比如玉米秸秆青贮技术,孙亚红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推广开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孙亚红逐乡逐村组织召开青贮技术培训会,但还有多数养殖户不认可。于是,她亲自拿铁锹挖窖、铲土封窖,小型窖无法用机械碾压,只好下到窖里用脚踩实秸秆。她一遍遍、一层层地踩,从日出到日落,一天下来,裤子湿了半截、鞋子湿透了、双脚被秸秆汁液泡得白白的、脚指头缩成蔫萝卜样,晚上回到家往往都已是深夜。第二天,她又早早起床,到另一个农户家继续干,一干就是一个多月。由于青贮的季节性比较强,只有一个月到四十天的时间,因此,每年青贮季节也是她最辛苦的时候,好衣服好鞋子自然穿不成,连自己的家也顾不上。由于父母和公婆都不在本地,她就把只有几岁的儿子托付给邻居看护,很多时候一周或半个月不能回家,等她回来时,孩子见到她都不愿意亲近。当别的孩子被父母围着哄吃喂喝的时候,她刚上小学的儿子就学会了给妈妈生炉子、做饭,等妈妈回家。每当提到儿子时,她总要忍不住流泪:“我对儿子关心照顾的太少了,他从小就学会了独立不依靠我,因为我根本就靠不上。”她就是这样一个舍小家为大家,对于工作从不说苦的人。
为肉羊产业倾注心血 三十年初心不变
孙亚红是临河肉羊产业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临河肉羊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她奉献了青春、流下了汗水和泪水。她主持了国家农一类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主笔起草并编制了《绵羊超数排卵同期发情操作技术规程》(蒙QBY/T080-2006)等11项肉羊地方标准,结束了巴彦淖尔市没有肉羊地方标准的历史。成立了临河区肉羊胚胎移植中心,移植了巴美肉羊胚胎2万枚,生产种羊1万多只,带来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主持了“巴美肉羊新品种培育及优质种羊推广利用项目”,推广巴美肉羊2万多只,推广杜泊、萨福克等优质种羊5000只,年生产优质羔羊150多万只,羔羊屠宰率提高到51%,胴体重由25斤提高到45斤,胴体净肉重由66%提高到75%,每年新增经济效益2亿元以上。此外,孙亚红还推广了巴寒杜三元二代杂交高频高繁技术和羔羊早期断奶技术,探索出适合临河区的最佳杂交组合和二年三胎繁殖技术,农户每只母羊每年多增收600元,全区母羊养殖户年新增效益3亿元。
近几年,她又把精力放在了乌梁素海面源污梁治理和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上,充分利用临河耕地多畜多的双重优势,探索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途径,养殖场粪污治理“一场一策”,全区粪污治理采取“户建池、村建场、乡建中心、区建服务平台”的四级治理措施,畜禽粪污经微生物菌发酵无害化处理后就近还田消纳利用。她一个户一个场地进行现场粪污处理技术指导,哪里最臭她就往哪里去。
投身脱贫攻坚 助推乡村振兴
孙亚红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到干召庙镇棋盘村任脱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为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她为每户都制定了脱贫方案,为棋盘村找到了以农促牧、以牧兴农、循环发展的脱贫之路。
“我过来啦!看看你家的羊最近有啥变化,羊闹毛病了吗?还给你家羊带来了几件羊添砖。”每隔一段时间,孙亚红就会到干召庙镇棋盘村脱贫户薛厚云家为他免费提供养殖技术指导。“我媳妇生了病,生活很困难。在孙书记的帮助下,我家通过产业扶贫项目养了5只羊,孙书记经常过来给我指导养羊技术,我的羊羔子活的多,大洋也没毛病,发展到现在已经有30只了,每年能出栏20多只,收的钱全是自己的,这么算下来,一年能增加1万多块钱的收入。每年春季孙书记都给我送鸡雏30-50只,喂大了时常吃上一只,我挺高兴!孙书记人真好,这么多年了,她一直在帮助我。”想到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干召庙镇棋盘村脱贫户薛厚云笑得很开心。
孙亚红还通过以“放母收犊”方式在村里发展肉牛养殖;为了发展村里肉羊产业,她从富川公司为村民购进杜泊优质种公羊50只进行杂交改良,推广母羊“二年三胎六羔高频高繁”技术;从草原宏宝公司购进东弗里生奶绵羊种羊,改变村民母羊群结构,增加母羊产奶量;与市和自治区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引进新型牛羊节能饮水设备、新型节能保温羊舍,有效解决了冬季牛羊饮水问题和保暖问题及水资源和电力资源浪费问题;引进国际领先的量子产品用于牛羊猪养殖上,有效减少了母畜流产率,提高了仔畜成活率,缩短了商品畜出栏时间。现如今,棋盘村已经实现“户均一头牛”,新增存栏羊1万只,正在快步朝着乡村振兴的道路迈进。
驻村期间,孙亚红还每月坚持为村里党员讲一堂党课,带领村里党员开展义务劳动,新技术让党员先试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她的组织下,村里逢节必过,通过文体活动,不断凝聚民心,树立村基层党组威信,发挥村党支部作用。为了村里发展,她“厚着脸皮”一次次四处募捐、拉赞助,到处找项目,她先后引进修路、建广场、安装路灯、农网改造、示范园区建设、统防统治、统耕统收、定单种植等多个项目,棋盘村用三年时间实现脱贫,道路全部硬化,建设四个文体活动广场,家家门前安装了路灯,几十项新技术应用在种养殖业上。棋盘村民人均收入也由她驻村时的7000多元提高到1.6万元。
浅显易懂讲好每堂课 “农民学生”遍布全区
多年来,孙亚红在从事农牧业新技术推广普及工作的同时,坚持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主动承担起科技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荣使命,成为临河区畜牧技术培训主要讲师。她的足迹遍布了临河区的村村社社、家家户户,农民需要啥,她就提供啥,走村串户就是她的日常,牛羊圈舍就是她的讲堂。每当到村组开展技术服务时,她都亲自做、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从不计较个人的付出。她所面对的学生都是知识水平不高的农牧民,为了讲好每堂课,她总是反复研究,把高深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农民容易听懂的话讲出来,农民爱听、一听就懂。多年来,她累计培训养殖户超过10万人,她走到哪里,都有农户亲切地喊她“孙老师”,这时是她最开心的时候。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推进技术创新、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路上,孙亚红先后获得了“全国最美农技员”“中华农业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一等奖”等几十项荣誉。谈起三十多年农技推广工作的感受,孙亚红笑着说:“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工作得到农民认可更快乐的。”没有豪言壮语,朴实得像一粒无言的种子,扎根泥土、汲取养分,努力开出最美的花,给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芬芳。 (宁金)
来源:《内蒙古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