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王立新长期从事退化河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教学科研工作,以敢为人先、刻苦钻研的科学家精神,积极为自治区“一湖两海”治理及我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河湖湿地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建言献策,贡献科技力量。
湖泊湿地作为重要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王立新研究教学的主要领域。通过研究河流湖泊、河滨带、湖滨带等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为退化河流湖泊及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解决方案是他一直以来的目标。
在呼伦贝尔草原腹地,阳光照射的水面格外显眼,数百里静谧、清澈的呼伦湖呈现在人们面前。岸边,泛黄的芦苇随风摇曳;水中,成群的鸟儿翩跹嬉戏。王立新还记得“一湖两海”曾经的黯淡时光。“当时,湖泊普遍呈现快速萎缩、水资源短缺、生态退化、水环境恶化等突出共性问题。”王立新回忆,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组织实施了科技重大专项“一湖两海”水污染控制与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从那时起,王立新多了个项目负责人的身份,也是从那时起,王立新整日“泡”在“一湖两海”里,就在去年,项目圆满完成了验收。四年的时间,他带领团队通过反复试验研究,完成了包括水生态的退化机制,岱海、乌梁素海、呼伦湖的生态修复措施,以及“一湖两海”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在内的5个重要课题,从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这三个角度看“一湖两海”面源的污染削减,内源的污染物释放,也在这三个湖上做了相应的示范工作,为“一湖两海”以及全区水生态退化机制研究及河流湖泊湿地生态修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一湖两海”这内蒙古三大淡水湖,犹如三颗闪耀的璀璨明珠镶嵌在北疆大地。
二十多年来,王立新的科研足迹遍布全区各地,始终以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和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保持着对专业的高度热情和对创新的不懈追求。为了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在野外风餐露宿、被蚊虫叮咬都是家常便饭。令王立新欣慰的是,随着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以及生态治理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河湖湿地生态得到修复和改善,碧水清波,鸟翔鱼跃的生动画面正在北疆大地不断上演。
王立新认为,做生态领域的研究,一方面得具备专业知识背景,另一方面应该多做一些实际的工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需要有一定的吃苦精神,还得有科学发现精神,针对科学问题来具体提出自己的措施和研究方案。
随着美丽河湖建设目标提出,王立新也拓展着研究方向,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王立新发现针对水生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研究目前还不够深入,他和团队计划用5—10年时间摸清全区重点河流湖泊的水生生物多样性,把水生生物的食物网、食物链构建清楚,为下一步鱼类的增殖放流以及水生态的维持,提供最基本的依据,更好地服务于退化河湖湿地的系统性修复,补齐这方面我区存在的短板,继续为内蒙古的蓝天碧水好生态贡献科技工作者的力量。(周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