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彦淖尔的葵花试验田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身影,他们的手里没有农具,常常拿着几页纸、一支笔,在试验田一待就是一整天,他们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示范中心的研究人员。从春耕时的播种到秋收时的收割,从物候期、生育期直至成熟,期间的每一个状态、每一个细微的数据都详细记录,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细致到像是在用心的养育一个“孩子”。
每年进入六月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示范中心副主任云晓鹏都会按照“约定”,与科研团队的伙伴们在试验田汇合。这样的汇合,从他工作以来,坚持了十八年。十八年来,他围着地头转、围着向日葵转、围着虫害草害转,从没走出过试验田,却用科技成果为葵农蹚出了致富路。
云晓鹏是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虫害防控岗位科学家,也是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自治区“草原英才”,主要从事向日葵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工作。
初见他时,云晓鹏有些腼腆,黝黑的脸上带着笑容,但一聊起工作,他就打开了话匣子,从向日葵的种植区域、生长规律,再到向日葵在生长中会遇到病虫害该如何防治……每一个细节,他都如数家珍。“向日葵列当,是一种寄生性杂草,它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寄生到向日葵根部,来竞争向日葵的水分和营养,针对这个向日葵列当我们筛选出最早的一个抗性品种……”在谈到他在向日葵螟、向日葵列当以及向日葵黄萎病等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时,他信心满满。
在介绍攻克向日葵列当这一寄生性杂草问题时,云晓鹏说:“这个技术我和团队成员足足实验了五年,尽管有前辈们的科研数据和国外的成功经验,但是由于我国种植的向日葵类型不同,种植模式不同,耕种区域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不同,许多数据只能从头做起。”没有落到实处的科研数据永远都只是理论,是虚无缥缈的,为了让科研数据“生根发芽”,云晓鹏和团队成员将理论“播种”到不同环境的大田里,全面了解每一个品种的抗性、长势、籽粒的情况是否达到科研预期,从而更准确地保留性状、抗性、商品性最好的品种,确保每一个品种都是优质的、出类拔萃的。
5年,300、400次的实验,本以为巴彦淖尔地区的向日葵列当问题可以有效解决了,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由于向日葵列当存在生理小种分化,如果总是用相同的抗性品种来制约列当寄生,列当在巨大的选择压力下会发生变异,产生新的生理小种,这样之前经过反复实验的品种又会失去对它的抗性。针对这个问题,云晓鹏和他的团队再次把解决向日葵列当问题作为实验重点,引进国外油葵防治列当的技术,开发了利用抗除草剂向日葵品种配合除草剂防治列当技术、对向日葵进行水肥调控来减轻列当对向日葵的危害,与企业合作推出了针对向日葵列当问题的诱抗剂,通过诱导向日葵增强自身免疫力,从而达到抑制列当寄生的效果,建立国内向日葵列当综合防控和单项防控技术的地方标准……一个个项目有序铺开,最终,实现了对向日葵列当的有效防控。
为农事谋事,以恒心成事。云晓鹏表示,尽管在科研中会遇到一些难题和瓶颈,但是锚定目标不断前进,遇到问题一步一步地解决,就跨过了这个坎。云晓鹏表示,向日葵作为巴彦淖尔河套灌区主要的经济作物,直接关系到农民收益和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我们作物的安全,其实就是保护我们国家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农作物能保证目标产量,这也是我们科技工作者最大的使命和责任。”云晓鹏说。(周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