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辽市科左后旗查金台牧场,有一个特别的农家小院。
“我家就在场部旁边,门上有好多牌子,很好找。”按照小院主人指示的路线,刚过场部没多久,就看到一个挂满牌子的大门。“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种业创新试验示范基地”“查金台大豆试验示范基地”“通辽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林木育种试验基地”“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科研工作站”“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野大豆杂交育种研究基地”五块牌子很是醒目。
走进院里,谷子、大豆、元宝枫、沙果、鸡心果……长势喜人。这个面积132亩的科技小院里,种着300多种作物。“这是野大豆,那边是优选单株谷子,你看,长得多好!这边还有杨树、元宝枫、西部沙樱、塔形小叶杨……”看着这些作物长势良好,王连生眼里满是喜爱,脸上挂着笑容。
1978年,作为查金台牧场的职工,王连生首次接触“引草进化”工作,当初的目的是培育优质牧草供牧场使用,可没想到,老王一头扎了进去,一干就是40多年。
起初,王连生只是单纯地种草选育优质草种。后来,眼见家乡沙化日益严重,他决心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培育适合本土栽植的苗木。记不得多少次栉风沐雨,记不得多少次失败重来,为了尽快选育出适合沙地栽植的绿化树种,王连生自掏腰包种树,悉心呵护着每一棵苗木,20多年的时间里,为科左后旗乃至通辽市提供造林苗木和穗木达到双千万株。
“种树一是为了用材造林,满足国家建设需要;二是为了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的需要。现在不是有‘碳汇’这个词嘛,咱们种的树就是国家的财富。”今年已经77岁的王连生一点都没落伍。
“我这儿的宝贝可不只是这些树,还有好多品种呢!”老人拿出一摞大豆品种育成认证书,在桌子上一一摊开,展示着自己多年来的成果。“我这小院里培育出不少好的大豆品种,咱也算给国家粮食安全做了点贡献。”2021年试验地共进行了120个品种试验,2022年大豆选育试验10个品系,同年8月,通辽市服务林果科技园经验交流会召开,与会专家对王连生的科技小院给予充分肯定。“我要把这个小院建成‘科技兴农、产业开发、科普教育、农民培训、人才培育’相结合的基地,让更多乡村农民在应用科技过程中获得收益。”王连生计划着下一步的打算。
“活到老学到老”是王连生的座右铭。专注科研的他,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撰写成论文,在各级学术杂志、期刊上发表。他撰写的论文《传统药物甘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被第三届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录用选作会议交流,时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原国家农业部副部长的洪绂为他批复优质牧草人工播种的科研题目,多年来获科技成果7项、专利1项、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92年被评为哲里木盟(通辽市前身)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这些让别人艳羡不已的“光环”,在王连生看来,是追求更高更好的动力。
“我这里有几个地块是专门用来做植物基因库的,总书记不是说了嘛,‘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曾经的牧草专家转型当起了“种质专家”。2022年9月,王连生的小院里,2021年单株选育进行丰产示范的谷子,0.2亩地打了214.5斤粮。
“国家需要啥,我就培育啥,苦点累点都没啥,只要这小院能发挥作用,我就没白干。”王连生站在院子里,规划着“种质”小院的未来……(周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