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政府网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快捷菜单
科普中国APP
云上科普
科普中国微信
网上工作平台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科协OA办公
科普草原(蒙古文)
移动客户端
  • 首 页
  • 走进科协
  • 要闻动态
  • 科学普及
  • 学会学术
  • 信息公开
  • 机关党建
  • 服务平台
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技先锋
荆丽丽:科研工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发布时间:2023-12-01 15:55:29
点击量:817
来源:内蒙古科协科技信息传播服务保障中心

“科学研究,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而是一种非常让人着迷的快乐。”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集宁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荆丽丽笑着说。

从2006年至2022年,荆丽丽陆续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十几年来,她坚持从事智能传感、电机驱动、智能控制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追求进步。作为一名高校自然科学研究工作者,她时刻保持冲锋在前的状态,展现了一名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专注、细致和韧劲。

微信图片_20231201155252

怀揣热爱与激情,多年来,荆丽丽时刻警醒自己要保持谦逊,不忘初心,不被外界喧嚣所迷惑,做一个心无旁骛的科研学者。她先后主持和参与自治区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等课题20余项和国家教育部产学研及其他各级教改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21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6部,多项成果获得各级科研奖和业内同行专家的好评;2021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同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计划”第三层次人才。

参加工作以来,荆丽丽没有什么所谓下班的概念,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荆老师能够一天十几个小时呆在实验室内而丝毫不感到枯燥,甚至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她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决心让我们十分钦佩。”同学们这样评价他们喜爱的荆老师。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不仅要向学生倾囊相授自己积累的知识,也要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培养孩子们养成严谨专注的科学态度。”荆丽丽的工作很忙,但她对学生的培养从不含糊。在教学工作中,她始终坚持严谨与创新并重的理念,力求做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把科研成果与心得,毫无保留传授给学生。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她还组织团队开展了多个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支撑引领作用较强的创新项目,推进新能源发电产业的飞轮储能关键技术创新,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多年深耕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理论与应用等研究领域,荆丽丽经历过面对科研瓶颈时的煎熬,也享受过成果产出时的喜悦。“每当把自己研究的问题搞清楚,攻克难关和发现一些研究中的盲点,我内心就会生起一种绵延留长的淡淡的喜悦,我非常享受这个让内心平静的过程。”在别人看来做科研很辛苦,但荆丽丽乐在其中。

微信图片_20231201155311

作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任课教师和数字电路、传感器技术等实验室负责人,荆丽丽积极探索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模式的改革。在课程内容上,不断学习国内外教材取长补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隐形分层异步教学”方式;在考核模式上,实行“多元化”考核。每次实验结束,以小组为单元对学生进行“讲解+操作+知识漏洞筛查问答”考核。

“通过分解理论知识点到实验项目中,学生完成实验项目设计后,就可以反思理论,学会应用知识点。”荆丽丽介绍,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不仅验证了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更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体会到开发项目的乐趣。

“我希望能够调动学生对科研的积极性,面对问题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成为学习和研究的主导者,而不仅是被动接受者。”对于想参与科学研究的学生们,荆丽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与期望:多参加学校的科研项目实践,努力做一个有理想有情怀的有志青年,努力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希望更多的青年才俊能从事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与研究,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的个人成长受到了多位老师的影响,如今我也在科研、教学岗位工作了十余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我对老师们最好的报答。”荆丽丽说,今后的工作中,她也会继续传承好老师们的优秀品质,把爱国敬业的情怀、认真专注的科研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未来,我还会继续带着自己的学术理想,肩负起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去创造,去探索,将青春力量贡献到强国复兴中,努力在科研实践中书写精彩的人生。”荆丽丽奋斗的脚步会一直坚定,永远向前。(周亚军)

 

 

 

 

责任编辑: 韩乌日汗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打印
分享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蒙ICP备12001196号-2  

地址: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新华大街70号内蒙古科协大楼  蒙公网安备 15010302000731号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 网站首页
  • 走进科协
  • 要闻动态
  • 科学普及
  • 学会学术
  • 信息公开
  • 机关党建
  • 专题专栏
荆丽丽:科研工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发布时间:2023-12-01
来源: 内蒙古科协科技信息传播服务保障中心

“科学研究,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而是一种非常让人着迷的快乐。”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集宁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荆丽丽笑着说。

从2006年至2022年,荆丽丽陆续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十几年来,她坚持从事智能传感、电机驱动、智能控制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追求进步。作为一名高校自然科学研究工作者,她时刻保持冲锋在前的状态,展现了一名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专注、细致和韧劲。

微信图片_20231201155252

怀揣热爱与激情,多年来,荆丽丽时刻警醒自己要保持谦逊,不忘初心,不被外界喧嚣所迷惑,做一个心无旁骛的科研学者。她先后主持和参与自治区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等课题20余项和国家教育部产学研及其他各级教改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21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6部,多项成果获得各级科研奖和业内同行专家的好评;2021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同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计划”第三层次人才。

参加工作以来,荆丽丽没有什么所谓下班的概念,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荆老师能够一天十几个小时呆在实验室内而丝毫不感到枯燥,甚至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她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决心让我们十分钦佩。”同学们这样评价他们喜爱的荆老师。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不仅要向学生倾囊相授自己积累的知识,也要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培养孩子们养成严谨专注的科学态度。”荆丽丽的工作很忙,但她对学生的培养从不含糊。在教学工作中,她始终坚持严谨与创新并重的理念,力求做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把科研成果与心得,毫无保留传授给学生。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她还组织团队开展了多个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支撑引领作用较强的创新项目,推进新能源发电产业的飞轮储能关键技术创新,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多年深耕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理论与应用等研究领域,荆丽丽经历过面对科研瓶颈时的煎熬,也享受过成果产出时的喜悦。“每当把自己研究的问题搞清楚,攻克难关和发现一些研究中的盲点,我内心就会生起一种绵延留长的淡淡的喜悦,我非常享受这个让内心平静的过程。”在别人看来做科研很辛苦,但荆丽丽乐在其中。

微信图片_20231201155311

作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任课教师和数字电路、传感器技术等实验室负责人,荆丽丽积极探索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模式的改革。在课程内容上,不断学习国内外教材取长补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隐形分层异步教学”方式;在考核模式上,实行“多元化”考核。每次实验结束,以小组为单元对学生进行“讲解+操作+知识漏洞筛查问答”考核。

“通过分解理论知识点到实验项目中,学生完成实验项目设计后,就可以反思理论,学会应用知识点。”荆丽丽介绍,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不仅验证了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更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体会到开发项目的乐趣。

“我希望能够调动学生对科研的积极性,面对问题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成为学习和研究的主导者,而不仅是被动接受者。”对于想参与科学研究的学生们,荆丽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与期望:多参加学校的科研项目实践,努力做一个有理想有情怀的有志青年,努力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希望更多的青年才俊能从事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与研究,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的个人成长受到了多位老师的影响,如今我也在科研、教学岗位工作了十余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我对老师们最好的报答。”荆丽丽说,今后的工作中,她也会继续传承好老师们的优秀品质,把爱国敬业的情怀、认真专注的科研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未来,我还会继续带着自己的学术理想,肩负起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去创造,去探索,将青春力量贡献到强国复兴中,努力在科研实践中书写精彩的人生。”荆丽丽奋斗的脚步会一直坚定,永远向前。(周亚军)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蒙ICP备12001196-1号 蒙公网安备15010302000731号

地址: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新华大街70号内蒙古科协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