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女地质工作者是地质行业里的荒漠甘泉,因为野外地质工作环境艰辛,一直都是男性的主场,鲜有女性的身影。但在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领域有这样一群女队员,她们不负韶华,把青春和热爱奉献给了地质事业,用坚韧的耐力和毅力撑起了地质事业的“半边天”,绽放出铿锵有力的别样风采。内蒙古第四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副总工程师兼生产技术部主任王玉华就是其中一员,她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在地勘一线,工作上精益求精,从一名懵懂的女学生成长为一名高级地质工程师,是内蒙古地质战线上为数不多的一名地质“女兵”。
“高考前看了一本书:《天涯孤旅》,描写地质队员在深山里采矿,在火山中采样,觉得很浪漫。”或许是这本书的影响,王玉华报考了四川机电工程学院地质学专业,1996年,王玉华大学毕业后,成为了内蒙古第四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的一员,这一干就是20多年。行业内的人都懂地质工作者野外一线的辛苦:“没有通电、没有自来水、没有电话信号,像原始社会,饭菜都是随身带馒头或者盒饭,中午地上一坐就开吃,半个多月都没得洗澡!”。即便和男同事受一样的苦,她一点儿也不在意,因为喜欢。王玉华明白,选择了地质工作,就等于选择了艰苦,也选择了时刻与危险做伴,遇到蛇虫小兽是常有的事,王玉华每次出门都会随身携带蛇药,还会穿上厚厚的长袜,把裤脚包紧,防止蛇钻进裤脚里,以防发生意外。“选择地质事业就是选择奉献,但这辈子能与地质相伴,我很幸福。”王玉华如是说。
无论天气多热,每次上山,王玉华的装备永远都是长衣长裤、登山鞋、再带上一根登山杖。在山里,一天中都有四个季节,昼夜的变化起伏很大,刚进山的时候有可能天气比较凉爽,不到中午的时候头顶就冒出大太阳,晒得人难受。而此刻作为女地质工作队员的不容易才刚刚开始显现。每次上山的时候王玉华都尽量少喝水,因为上厕所就是个难题。“一眼望去周围几公里,连个遮挡的地方都没有,周围一起工作的还都是男同事,一旦起了便意只好忍着。”为了避免这类麻烦,王玉华只好少喝水,除非口渴得厉害的时候才会抿一口水,润润嗓子。野外工作条件有限,到了中午,辛苦、饥饿的工作队员们只能吃点压缩饼干、面包等食物充饥。
大自然不会因为王玉华的女性身份而对她手下留情的。有一次,她带着队友进山,从坡脚走到半山腰就花了两个小时。那日天气变幻莫测,早上出发的时天气尚可,中午点突然就下起了暴雨,电闪雷鸣。打雷下雨的时候,不能在树下躲雨,这是常识。于是她跟队友急忙往玉米地躲去,几人围在一块蹲在地里躲雨。这是王玉华又一次在野外工作时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危险”二字,而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将装有记录本的背包紧紧地抱在胸前。这场雨在半小时后停止,王玉华跟队友浑身尽湿,可她仍打趣说:“免费冲了个凉。”她们下山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七点,在九点回到了住所地。像这样的例子,在野外调查的时候时常发生。
对于家庭,王玉华虽有亏欠,但每次都是打个招呼,说走就走。小时候的一次家长会令王玉华印象深刻,老师问她说:“你是一名登山员吗?”王玉华不明所以,一笑而道:“不是,我是一名地质工作人员。”老师笑着说:“你儿子总说你又去爬山了,还以为你是登山员。”这让王玉华突然间又意识到,自己亏欠儿子的可能太多了。但她明白既然选择了地质事业,家庭这一方面就要做出牺牲,尽管对儿子十分愧疚与不舍,但是自己无怨无悔。2016年,年仅43岁的她被查出二期胃癌,面对命运的挑战,她坚强乐观,治疗期间她为自己写下诗句:“风雨来袭,庆幸自己原来是一棵草,南山、北坡都行,我是一棵坚强的草”。王玉华凭借对美好世界的热爱和内心强大的力量,最终战胜病魔,再次走上工作岗位。
她在术后化疗期间主动请缨恢复工作,积极投入到《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地质资源普查与评价项目设计书》的资料收集与设计编写中,该项目是全区首次开展的旅游地质项目,面对这个科普的全新领域,她再次为之着迷,旅游地质资源的调查必须以地质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所涉及的多学科的知识,以地质科技的调查方法与涉及的多学科的调查研究方法相融合,围绕调查区的旅游地质特色,合理地整合调查区的旅游资源,王玉华认为这既是一名地质工作者的优势所在,也是地质工作者所应肩负的历史使命。2017年-2018年间,她担任该项目乌兰察布市和包头市两个子课题技术负责人。四子王旗生物遗迹、察右后旗地质火山口、商都县神奇的不冻河……乌兰察布和包头市的各个旅游调查区都能看到她瘦小但坚定的身影。2018年底该项目通过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审查验收。
正是像王玉华这样千千万万野外地质工作者的辛苦付出,资源保障体系、地质灾害预防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才得以不断完善。正是像王玉华这样的女性地质工作者们的执着与坚守,让人们意识到了地质事业巾帼不让须眉,地质工作者的力量如森林般的扎实与茂盛,支持着她们不断为中国的地质事业作出贡献。(周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