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锡林郭勒盟科协(以下简称锡林郭勒盟科协)在自治区科协的关心指导下,深化科协组织改革和建设,以特色科普宣传、学会治理创新和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科协系统“四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独特优势,团结引领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政治引领,增强服务实效,为推动新时代科协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强化引领贯穿主线,紧密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
锡林郭勒盟科协坚决用主线贯穿科协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三定方案和各项规章制度中,在理论学习中突出主线,在工作落实中贯彻主线,切实把主线意识贯穿科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2023年11月,锡林郭勒盟科协召开换届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其中基层科技工作者、学科领军人物和学会知名学者占委员总数的79.6%。目前303名基层“三长”进入各级科协组织任职,72个苏木乡镇、7个街道、102所中小学、1所大专院校和47家企业成立科协组织,形成了以旗县科协为枢纽,苏木乡镇科协为重点,街道、中小学科协为延伸的基层组织网络体系。
严抓党支部换届选举程序,创建“最强党支部”“北疆模范机关”。系统谋划“党建+科普”,建立“红色先锋助乡振,智慧科普照北疆”党建共建互促机制,以点带面,探索党建业务互促双强模式,实现自治区、盟、旗县市(区)、苏木乡镇四级科协党组织和嘎查村党组织深度合作、协同发力。实施“党建强会”计划,加强学会党建工作,以党建促会建,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定期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警示教育会,坚决防范“四风”顽疾。
明确受众找准方向,推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
锡林郭勒盟科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科普大篷车等载体,在乌兰牧骑下乡演出和那达慕大会等群众聚集时间节点,采取“科普+乌兰牧骑”“科普+那达慕”等基层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广泛开展以科技志愿服务为手段的基层科普活动。常态化打造锡林郭勒盟公民科学素质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青少年科学影像展评、“体验科学”青少年科普嘉年华等科技赛事品牌。锡林郭勒盟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由2020年的8.7%提升至2023年的11%,“科普之翼”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全盟现有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3个,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10个,盟级科普教育基地33个,科普大篷车、旗县科技馆基本实现全覆盖。五年来,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深入农村牧区、社区、学校开展各类科普活动1000余场次,科技场馆累计接待参观体验者40余万人次。
推动建立完善跨区域科普合作和共享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动,壮大科普工作社会化力量。正镶白旗草原天眼星空科普基地发挥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引领作用,线上开设“星空文旅+大健康”节目。目前,锡林郭勒盟注册科普信息员3.1万余人,传播量614万余次,营造了全社会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充分发挥盟、旗科普专家团和农技协作用,在锡林郭勒盟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旗县行、冬春季科普传播行、“助力乡村振兴·科普万里行科普大篷车联合行动”等活动350余场次,受益农牧民7.6万余人,打通农牧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发挥小院在人才培养、服务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科技小院4家,1名科技小院专家成员荣获“中国农技协百强乡土人才”称号,2家单位入选“2023~2027年度中国农技协科普教育基地”。
聚焦人才强化支撑,搭建学术交流与创新平台
逐步建立以专家人才为支撑,以科协委员为骨干,以学会组织、高校科协为依托,以旗县市(区)科协、企业科协、基层双创人才为基础的智库工作格局,吸纳1227名基层科技工作者进入科协科技工作者信息库,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协事业繁荣的合力。
在锡林郭勒盟无人机技术与应用协会,成立首家线下“科技工作者之家”。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山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30多名国内气象监测及双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监测技术的前沿进展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未来趋势,为“双碳”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决策依据。
激励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深入开展“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动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等主题活动。积极组织企业科协和高校科协项目团队参加内蒙古创新方法大赛,对23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档立卡,发展壮大企业科协组建基础,指导47家条件成熟的企业建立基层科协组织,服务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人才集聚、技术集成、服务聚力。
未来五年,锡林郭勒盟科协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助力自治区两件大事,聚力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为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锡林郭勒新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