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鑫,包头稀土研究院金属材料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正高级工程师,研发工作紧密围绕国家对轻量化材料在通讯、轨道交通以及航空航天的重大应用需求,聚焦稀土轻合金领域的多项国外卡脖子技术,结合内蒙古地区稀土资源与镁铝资源优势,致力于稀土镁合金、稀土铝合金新材料的成分设计开发、晶粒细化机制、稀土强化机制的研究与材料制备成型产业化所需关键技术的开发工作。
2012年至今,胡文鑫作为项目负责人及核心成员完成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等20项,发表论文34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1项。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包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中国稀土学会科技二等奖,个人荣获2017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以及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青年创新人才”荣誉称号。
2012年,胡文鑫刚参加工作时,稀土镁铝轻质合金材料实验室只有一台15kg的小型熔炼设备和配套铸铁模具一套,那时的唯一工作思路便是快速上手稀土镁中间合金的制备工艺技术,将其与自己的专业方向结合起来。经过半年时间的摸索,他掌握了镁与稀土之间的物化性质关系,也确定了未来稀土镁合金的技术发展方向。2012年8月,一台250kg容量的中试稀土镁合金制备设备来到了当时的实验线,胡文鑫带队经过一个月的连续安装调试,迎来了第一次的合金制备实验。实验过程中,碰到了小型熔炼所没有碰到的燃烧难题、浇铸难题以及坩埚清理难题,在他的带领下,经过72小时的连续奋战,问题得以圆满解决,团队的合作力获得第一次提升。
2013年,稀土镁铝轻质合金团队搬迁至稀土研究院中试基地,团队也迎来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建设产能1200吨/年稀土镁合金中试线。伴随两台1000kg级熔炼设备的到货以及院庆献礼的要求,团队加班加点安装调试工作。面对依旧存在各种潜在问题,通过连续45天的努力,圆满完成设备调试工作。这次设备的调试工作,给胡文鑫的胳膊上留下了两块高温烫伤的印记,但团队的合作力获得第二次提升。
2013~2017年,胡文鑫带领稀土镁合金团队完成多种稀土镁中间合金、稀土镁应用合金的制备技术与装备改造,同时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内蒙古科技项目、包头市科技项目以及集团公司相关科技项目,其中15个项目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在荣誉背后,团队不骄不躁,开始着力于上游材料成分设计开发、铸造过程模拟以及下游成型技术的研究。经过近10个月的拼搏奋斗,成功实现大尺寸550mm的稀土镁合金棒材、高效率稀土镁合金压铸件产品等所需制备技术与装备研发,为后续建设稀土镁铝合金产业示范线奠定关键基础,团队的合作力获得第三次提升。
2017年至今,稀土镁合金团队着力与市场现实需求的结合,开启产学研模式,带队扎根于企业,了解企业现实需求,跟踪企业生产实际,反馈团队研发内容,做出第一时间调整与反馈。团队谨记稀土元素平衡应用核心关键点,将稀土La、Ce应用于铝合金轮毂行业、铝合金型材以及铝合金导线行业,应用于稀土镁合金高导热材料与耐腐蚀材料领域。
实验、测试、分析……,胡文鑫每天都是这样紧张忙碌的工作节奏。“每当想起老一辈稀土科学家的钻研精神,即便实验再苦再累,我都觉得浑身充满力量。”胡文鑫说。(本报记者 额宝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