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到包龙山时,他和同事们正在鄂托克旗木凯淖尔镇指导灌木平茬项目建设。2010年,包龙山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通过人才引进,来到鄂托克旗林业和草原局林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从普通工作人员,到副站长,再到站长、科技特派员,他常年穿行于广袤的草场、林地上,耕耘于绿水青山,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他结合鄂托克旗集体林权改革工作实际,研发出“林权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不仅有效推进了鄂托克旗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进度,也成为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典型。鄂托克旗生态建设领域大事要事他都亲力亲为,大到林草重点工程项目落实、森林草原督查整改、保护区整合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小到每年的造林绿化规划设计等工作都有他的参与。包龙山为林草生态建设的发展和技术创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近年来,林草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制约鄂托克旗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为破解难题,包龙山历经5年潜心调研,反复试验,与鄂托克旗农牧业相关部门合作,结合灌木平茬项目走出了鄂托克旗林草产业新路子。通过鄂托克旗实施的柠条战略,全旗柠条、杨柴等灌木乡土树种面积达到200万亩,每年平茬5万亩左右,每年可提供畜牧业发展饲草料100万吨以上。这为鄂托克旗实施世界级羊绒产业源头工程提供优质饲草料,形成了乡土灌木种植—平茬—饲草料利用—绒山羊产业一体化产业链。
“郁郁苍松半密疏,朝晖几箭射茅庐。”多年来,包龙山始终带着强烈的使命感,通过不断学习积累,具备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利用业余时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无人机培训,全面提升全市林草、农牧、自然资源领域无人机应用水平,有力推动了智慧鄂尔多斯建设。在草原鼠害防控方面,包龙山将无人机技术全面应用到全旗,通过无人机技术科学测算出当地的草原鼠害活动轨迹及鼠害密度的模型,为科学防控鼠害提供了科技保障。
积跬步以至千里,十三载风雨兼程。包龙山担任站长一职以来,为鄂托克旗争取实施国家重点工程人工造林9.5万亩、工程固沙3万亩、退化林修复3万亩、草原植被恢复3.2万亩、草原生态修复项目23万亩、草原改良围封项目320万亩、林木良种培育730万株、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项目8.6万亩,建设草种繁育基地0.8万亩,建设京津风沙源草原生态保护棚圈项目1157处。包龙山全年累计下乡在生态建设一线160天以上,致力于破解干旱地区造林种草技术难题、调研推广技术成果、向农牧民推广科普等。他参与完成了《鄂托克旗生态建设》等6本书籍、参与编写论文7篇、软件注册权2项、发明专利1项,参与鄂尔多斯科技兴蒙等科技重大项目3项,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农业丰收一等奖1项。包龙山还荣获2023年“鄂尔多斯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对于包龙山来说,这些荣誉实至名归,同时这也是对他孜孜不倦、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认可。
作为一名基层的林业和草原保护建设者,包龙山用自己的双脚一遍遍丈量了全旗2.1万平方公里的林地和草原。凡是涉及全旗林草工作的事情,他都深刻地印在脑海里,各种数据了然于心。如何把前沿的科技应用到林草科技上,如何把2.1万平方公里的草原建设得越来越美丽始终是包龙山的使命与担当。(鄂尔多斯市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