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科技馆、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科技馆专业委员会、北京市科协共同主办的2025年现代科技馆体系联合行动第一期行业交流研讨座谈会在北京举办。内蒙古科技馆馆长杜建峰围绕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馆体系建设“十四五”发展情况及“十五五”规划思考进行交流发言,并以《基层科技馆建设经验与持续发展思考》作案例分享,向全国同行展示内蒙古各盟市旗县科技馆建设的有益探索和实践经验。
近年来,内蒙古科技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指示精神,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贯穿一条主线、办好两件大事、弘扬蒙古马精神、闯新路进中游”的总体思路,强化场馆运行管理、加强展陈内容建设、丰富科普教育活动、推动资源共建共享,着力构建以综合性科技场馆为基础,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中小学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数字科技馆等为延伸,融科技、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科技场馆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全区共建成旗县级以上科技馆82座,其中达标科技馆48座,居全国第1位;科普大篷车124辆、流动科技馆50套、农村中学科技馆20所。2024年,全区各级科普大篷车行驶里程达32.9万公里,开展活动5162次,服务公众107万人次;流动科技馆常规巡展22站,服务人数82.8万人次,区域换展25站,服务人数32.6万人次,累计巡展300余站,服务公众370万余人次。
内蒙古科技馆充分发挥省级科技馆的龙头作用,在科技馆体系建设上下功夫,着力构建广覆盖的科技场馆体系。
三种模式创建科技馆。模式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科技馆。将科技馆建设纳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盟市馆建设为主攻方向,统筹抓好旗县馆建设,把科技馆建设作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的重点,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把科技馆建设作为推动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关键性基础工程。模式二:科学开发,完善功能,建设科技馆。推动有条件的盟市旗县因地制宜建设科技馆,鼓励专业特色科技馆建设,突出本地科技人物、科技成果和产业特色,积极创新科技馆建设模式。探索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共建共享。模式三:改变用途,适当改造,建设科技馆。采取综合开发利用、调剂使用等办法建设科技场馆。
四项政策扶持科技馆。积极协调内蒙古编办,落实科协人员编制,充实基层科普队伍。深入实施自治区科技馆免费开放项目和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五年来,支持250座次科技馆免费开放、37个盟市及旗县级科技馆展教展品资源建设、25辆科普大篷车展品更新和21套流动科技馆运行维修。出台《内蒙古科学技术馆科普展品巡展管理办法(试行)》,开发《内蒙古科技创新成就科普展》等10套优质专题展览,资助达茂旗、商都县等13个盟市旗县科技馆巡展,服务观众32.6万人次。将原智能空间改造替换展品、常设展厅部分展品以及5G人工智能展品等,出借支持盟市旗县科技馆内容建设,丰富基层场馆展品资源。研发制作《内蒙古科技馆资源包》1500套,免费支持盟市旗县科技馆使用。同时充分发挥内蒙古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作用,搭建馆际交流平台,切实提高基层科普场馆服务效能。
五个活动带动科技馆。推进科技馆体系联合行动,为基层减“负”增“服”。开展自治区与盟市及旗县三级科普大篷车联合行动20次,深入26个旗县区,服务学校45所,服务学生8万人次。举办全区辅导员培训班18期,举办全区科技馆馆长培训班6期,全区科技场馆安全运行培训班2期,培训科技馆馆长、科技辅导员、基层场馆安全相关工作人员6185人次。
下一步,内蒙古科技馆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价值引领、聚焦格局重塑、注重规范管理、致力融合发展,加强实体科技馆和数字科技馆建设,推动科技馆与博物馆、文化馆等融合共享,创新构建服务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现代科技馆体系;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牧区中学科技馆建设,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运行机制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能力;加大特色科普展教品研发和共享,依托各类科普场馆打造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体验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不断提升科技馆体系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国际化水平,更好地发挥科技馆在推动公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塔娜 摄影:中国科技馆)
内蒙古科技馆供稿